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is site.

引言

解离结合实验测量放射性配体与受体解离的 "关闭速率"。最初,配体和受体被允许结合,或许达到平衡。此时,需要阻止放射性配体与受体进一步结合,以便测量解离率。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组织附着在表面上,可以移除含有放射性配体的缓冲液,换上不含放射性配体的新鲜缓冲液。

旋转悬浮液并用新鲜缓冲液重悬。

加入高浓度的未标记配体。如果浓度足够高,它会立即与几乎所有未被占据的受体结合,从而阻断放射性配体的结合。

将培养液稀释一个大倍数,至少稀释 100 倍。这将使放射性配体的浓度降低该系数。在如此低的浓度下,放射性配体的新结合将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方法只有在使用相当低浓度的放射性配体,使其稀释后的浓度远远低于其结合 Kd 时才实用。

然后在不同时间测量结合情况,以确定放射性配体从受体上脱落的速度。

步骤

创建 XY 数据表。在 X 列输入时间,在 Y 列输入总结合量。如果有多个实验条件,则将第一个实验条件放入 A 列,第二个实验条件放入 B 列,等等。

从特异性结合表中单击分析(Analyze),选择非线性回归(Nonlinear regression),选择动力学结合方程(Kinetics Binding equations)面板,然后选择离解-单相指数衰减(Dissociation - One phase exponential decay

模型

Y=(Y0-NS)*exp(-K*X) + NS

解读参数

Y0是零时的结合力,以 Y 轴为单位。

NS是无限次时的结合(非特异性),以 Y 轴为单位。

K是速率常数,以 X 轴的反比单位表示。半衰期等于 ln(2) 除以 K。

检查合作性

如果质量作用定律适用,配体与一个结合位点的结合不会改变另一个结合位点的亲和力。这也意味着配体从一个位点的解离不应改变配体从其他位点的解离。要检验这一假设,可将通过无限稀释启动解离后的解离率与加入大浓度未标记药物启动解离时的解离率进行比较。如果放射性配体与多个非相互作用结合位点结合,则两种实验方案中的解离率将完全相同,如下左图所示。请注意,Y 轴使用的是对数刻度。如果只有一个结合位点,则解离数据将呈线性分布。如果有两个结合位点,即使在对数轴上,图形也是弯曲的。

右图显示的是当放射性配体与具有负合作性的交互作用结合位点结合时的理想解离数据。依赖度不同,解离方式也不同。如果解离是通过无限稀释启动的,解离率会随时间变化。部分放射性配体的解离会使剩余配体结合得更紧。如果解离是通过加入冷药开始的,则所有受体总是被配体占据(有些是热的,有些是冷的),解离会以其最大不变速率发生。

© 1995-2019 GraphPad Software, LL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