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结合至相关受体外,放射性配体还结合至其他位点。结合至相关受体称为“特异性结合”,而结合至其他位点称为“非特异性结合”。这意味着非特异性结合可代表几种现象:
•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非特异性结合代表配体与膜的某种相互作用。分子细节尚不清楚,但非特异性结合取决于配体的电荷和疏水性 – 而非其确切结构。
•此外,非特异性结合还可结合至受体、转运蛋白或研究者不感兴趣的其他蛋白质。例如,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即肾上腺素)结合至血清素受体或代谢酶可认为具有“非特异性”。
•此外,非特异性结合也可结合至用于从游离配体解离的过滤器上。
非特异性结合通常(但不一定)与放射性配体的浓度成比例(在使用范围内)。添加两倍放射性配体,您将看到两倍非特异性结合。
通过在结合至受体的未标记药物的饱和浓度下测量放射性配体结合,检测非特异性结合。在这些条件下,未标记药物占用了几乎所有受体,因此放射性配体仅可结合至非特异性位点。从该浓度的总结合中减去特定浓度放射性配体的非特异性结合,计算结合至受体的特异性放射性配体。
应使用哪种未标记药物来确定非特异性结合?答案是显而易见:使用与放射性配体相同的化合物,但采用其未标记形式。在许多情况下,这是有必要的,因为已知无其他药物结合至受体。但大多数研究者会避免使用同一化合物作为热配体和冷配体,而是倾向于定义与在化学上不同于放射性配体但结合至同一受体的药物的非特异性结合。
应使用什么浓度的未标记药物?您想用足够浓度阻断几乎所有特异性放射性配体结合,但浓度不得过高,以免对膜造成更普遍的物理性变化,从而可能会改变结合。如果正在研究特征明确的受体,则有用的经验法则是使用浓度等于其受体Kd的100倍,或放射性配体最高浓度的100倍(以较高者为准)的未标记化合物。
理想情况下,获得的结果应相同,用若干药物的一系列浓度定义非特异性结合,且应在可能的情况下予以检测。在许多分析系统中,非特异性结合仅占总放射性配体结合的10-20%。如果非特异性结合占总结合的一半以上,则会发现很难得到高质量数据。如果您的系统有很多非特异性结合,则尝试不同种类的过滤器、容量更大的洗涤缓冲液、温度更高的洗涤缓冲液,或不同放射性配体。